7月21日,“中国碳市场大会2024·武汉”在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,国内外嘉宾齐聚东湖之滨,为我国实现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聚力添智,推动中国建成更加有效、更有活力、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。
期待与中国加强对话、分享经验
推进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。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启动交易以来,在优化资源配置,引导行业企业减排,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中国贡献。
会上,远道而来的国外嘉宾频频“点赞”——
“在碳市场发展以及推动国际合作方面,中国的贡献非常重要,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参考。”挪威气候与环境部国务秘书艾斯兰说,挪威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一部分,计划到2030年实现比1990年碳排放量减少55%。虽然当前国际关系日趋复杂,但挪威和中国在产业绿色转型、破解塑料污染、开展自然修复等方面有较大合作空间。
“国际合作极其重要。本次大会聚集了世界一流碳市场专家和政策制定者,为全球碳市场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平台。”英国能源安全与净零部国际净零气候资金与战略司司长马特·图姆斯说。
马特·图姆斯介绍,应对气候危机、加速清洁能源转型,是英国的重要国家任务之一。今年1月和2月,英国碳市场代表团访问了北京、上海、武汉、重庆等城市,中国代表团于4月完成互访,为双方在建立和运行碳市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“非常荣幸和中国以及国际组织机构进行合作,让我们找到了更好的减碳解决方案。”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办公室高级顾问、美国国务院气候公约谈判和气候项目主管特里格·塔利说。
特里格·塔利分享了美国“能源转型加速器”计划的相关举措。他表示,2030年世界需要将清洁能源投资增加7倍,才能将全球气候变暖幅度控制在1.5℃以内,并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。“能源转型加速器”计划将以“碳信用”为抓手,以财政激励、退役燃煤电厂、可再生能源电池储存等方式,促进电力部门积极脱碳、避免碳泄露。
新西兰外交贸易部气候变化和环境司副司长托德·科罗德说,在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努力中,可靠和有效的碳市场是不可或缺的工具。新西兰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碳定价覆盖60%的碳排放,期待与中国加强对话、分享经验、增进了解,促进亚太国家协同合作。
务实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
建设统一的全国碳市场,是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、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。会上,碳市场发展的“中国探索”受到各国嘉宾关注。
碳市场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。
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表示,为发挥好金融资源配置、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,中国人民银行将务实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,做实做强绿色金融体系“五大支柱”,即标准体系、信息披露、激励约束机制、产品与服务、国际交流与合作。
为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,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碳减排支持工具,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的激励资金和贷款。截至目前,碳减排支持工具已覆盖6000多家市场主体,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近2亿吨。
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计量司副司长朱美娜表示,计量为碳市场建设提供精准“标尺”,标准为碳市场建设提供有效“规则”,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是增强碳市场交易信心的重要手段。建设高标准碳市场,要充分发挥计量、标准、认证认可、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作用。
朱美娜透露,下一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能力、加大标准供给力度、强化认证认可作用,推动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国际衔接与结果互认,不断提升中国碳交易市场话语权和影响力。
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司一级巡视员毕晓颖介绍,当前,我国资本市场绿色投融资实践更加丰富,包括支持绿色低碳企业上市挂牌融资、稳步推进低碳期货品种建设、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等。截至今年6月底,沪深交易所新能源、新能源汽车、节能环保等行业上市公司达451家,市值4.6万亿元,上市公司数量较2019年底增长76.9%,市值翻了一番。
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碳市场和清洁出行司副司长梅特·奎恩表示,欧盟一直关注中国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上的发展和成就。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,欧盟在碳排放配额分配、碳排放交易体系、碳金融等领域有值得中国借鉴的实践经验。未来,中欧双方合作前景广阔,需要互学互鉴、促进对话,以更好地合作应对共同挑战。